小小粉筆借助網絡創造著草根神話,網絡創業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小小一支粉筆只賣三四厘錢,在黃灘鎮卻變成點石成金的“神筆”:年產銷量超過180萬箱,占了國內市場40%的份額,并出口到俄羅斯、蒙古、韓國等地,年銷售收入過億元,成為“全國粉筆第一鎮”。黃灘粉筆產業起源于劉垸村。
上世紀50年代,當地人開始制作粉筆,他們挑著擔子、拉著板車到周邊地區兜售,一年能賣出2000來箱。改革開放后,村里涌現出70多戶粉筆專業戶,有的自產自銷,有的則為上海、廣東等地客戶貼牌生產。
小小粉筆何以能把小粉筆做成一個大產業?
從武漢媒體本月1日的報道和筆者所了解的情況看,其成功主要源于這樣一些因素:
善挖資源創大業。劉大鋒眼光獨到,畢業后未留戀于大城市的舒適生活,未沉醉在一家互聯網公司的“白領”崗位,而是看準了劉垸村豐富的石膏資源和悠久的粉筆生產歷史及外銷潛能,敢于進軍這個被很多人認為已趨沒落的“夕陽產業”。他的夢想讓人感喟:“把粉筆生意打造成一個集生產、模具開發、印刷包裝、運輸銷售、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產業鏈”。這種大氣的構想與實踐,著實需要有很強的創業意識和前衛思維。
善于創新。他既跳出父輩們“手拉肩挑、行走全國”的上門推銷模式,又不滿足于在網商平臺上“守株待兔”,而是主動出擊,在網上大量發布產品生產、質量、銷售等信息,贏來廣泛的關注度;并且換位思考,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通過多種渠道把貨盡快送到客戶手里。這個創新,還體現在產品生產上。劉大鋒顛覆了單純的“教學用具”窠臼,把粉筆變成技術含量高的環保健康粉筆和相關用品,開發出智能玩具型、知識運用型、滅蟲殺菌型、玩具卡通型、競技運動型等五大類300多種多規格粉筆,廣泛應用于教學、醫藥、運動等多個領域。而且,這些產品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附加值較高,不愁沒有市場。
不畏艱難有韌勁。5年前,劉大鋒舍棄“白領”生活回鄉創業之初,不被父母和家鄉人理解,甚至被人當成“瘋子”;在創業過程中,遭遇產品開發與推銷等許多困難。但是他不氣餒,不放棄。為打開網絡銷路,他常常長時間泡在網上與客戶交流,釋疑解惑,積累人脈,并不厭其煩地寄樣品等。
當然,劉大鋒和他的鄉親們把小粉筆做成了大產業,成因還有很多,諸如該村原來就有做粉筆的根基,以及守法紀、講誠信、重品質等。
這里,筆者覺得很有啟示意義的是,在當前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情勢下,企業要善于產品與營銷創新,就有望拓展外銷與內需市場;在有些高校畢業生留戀于城市、向往于求職“白領”崗位時,如果善于發現和尋找到農村從業的機會,就也可能會開創出一片新的天地;在有些創業者只有幾分鐘熱度且遇到困難就三天打魚、兩天曬時,如果能像劉大鋒那樣不畏難、不放棄、有恒心,或許也能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如今,劉垸村1000多戶中有900多戶從事粉筆生產經營。走進劉垸村,隨處可見正在晾曬的粉筆,赤橙黃藍白綠紫,五顏六色,圓形方形三棱形,形狀各異,在實現公司加產戶,大伙加集體的產業自主創新道路上,帶動了一個傳統產業的,也見證了一個草根大學生創業,從白手起家到,地方政府領導關注,湖北新聞媒體熱議的佼佼者,不僅僅是將原來單一的產品白色教學一個品種,現在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把一個小不見樣的粉筆,變成了一個出口國際高端市場,研發產品300多個,12個產業分類,120個花色,產品類型有DIY粉筆類,卡通類,玩具類,教學類,奧運射擊打靶類,石膏醫藥保健類,船舶工業鋼鐵類,繪畫美術類,醫藥殺蟲類,模型藝術類,兒童涂鴉類,圣誕節復活節萬圣節類奇特產品,根據國際產品的需求和市場需求方式,對客戶提供的各種產品進行開始和生產,一個小小的粉筆,從此變得更加有魅力,吸引國內外客戶紛至沓來。
現在的劉垸粉筆,在公司加大伙,集體加產業的優勢了,不僅僅是發展了自己,而且還帶動地區經濟1.8億元,小小粉筆讓不少農民“荷包暖起來了”。目前,劉垸村農民人均年收入超過20000元,其中90%來源于粉筆產業。該村有100戶農民買了小轎車,500多戶農民在應城市區買了房